-
中藥名稱:
- 當歸
-
用藥部位:
- 根類
-
別 名:
- 干歸、馬尾當歸、秦哪、馬尾歸、云歸、西當歸、岷當歸
-
歸 經:
- 心經
-
功效類別:
- 補血藥
-
藥 性:
- 溫
-
藥 味:
- 甘
-
炮 制:
- 切片生用或酒炒、土炒、炒炭用。
-
來 源:
-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干燥根。栽培品。
-
功效主治:
- 補血、活血、調經、潤燥、滑腸。月經不調,血虛或血瘀經閉,經痛崩漏,跌打損傷,癰疽腫痛,風濕痹痛,血虛便閉等癥。[查看說明書]
-
治療疾。
-
耳鳴
早泄
陽痿
貧血
月經不調
當歸 藥膳偏方
-
配方名稱:
- 調經養血,理氣止痛
-
偏方內容:
- 白芍200克,香附30克,當歸25克,三七20克,艾葉(炭)4克,麥冬50克,黨參30克,益母草150克。
取白芍80克及香附、當歸、三七、艾葉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。其余白芍120克及麥冬、黨參、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,合并煎液,濾過,濾液濃縮成膏,加入上述粉末及輔料,混勻,用70%乙醇制粒,干燥,壓制成1018片,片心重0.25g,包糖衣。片心呈棕褐色,味微苦。功能調經養血,理氣止痛。
用于氣血兩虧,經期腹痛,口服,每次8片,每日2-3次或經前4-5日服用。
-
關聯疾。
-
-
配方名稱:
- 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
-
偏方內容:
- 黃芪60克,當歸20克,桂枝12克,白芍20克,炙甘草16克,大棗10克,威靈仙12克,川山甲6克,防風12克,蜈蚣2條,生姜10克,羌活12克。
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補衛氣,通經絡,散寒濕。主治衛氣虧虛,賊風邪氣入侵,寒濕阻滯經絡。
-
關聯疾。
-
當歸 詳細說明
Drugs Instructions
- 【原植物形態】
-

- 【性狀鑒別】
- 本品主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,下部有支根數條至十余條,略扭曲。全長10~25厘米,主根長2~7厘米,直徑2~3厘米,頂端直徑有時可達3.5厘米。支根上端直徑1厘米左右,尾端漸細。頂端基痕明顯,微凸或平坦,常有基葉殘留。表皮棕褐色或淡褐色,主根上端有不甚明顯的環形皺紋,全體有緊密的縱皺及微突起的皮孔。體堅硬,吸潮后軟韌橫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具射線狀紋理,習稱“菊花心”,形成層深棕色,環狀。木質部及韌皮部有多數細小裂隙和黃棕色分泌腔,中心有時有白色髓心。氣特異芳香,味微苦而稍苦辛。以主根粗長,支根少粗壯,表面黃褐色,斷面粉白色或淡黃白色者為佳。
- 【主要成分】
- 含揮發油和一種能興奮子宮的成分;又含蔗糖、維生素B12等。
- 【用法用量】
- 常用量9~12g,宜稍大量,用12~30g,大劑可用至60g用于表證時小量即可,在3~9g之間;用于補血,改善血液循環、便秘,例如治產后血虛之當歸生姜羊肉湯,當歸用量即在30g以上,但在當歸補血湯,則僅用6g當歸輔助黃芪(本方名為“補血”,實則補氣而以氣生血)。
- 【注意事項】
- 前人曾說:”歸頭補血、歸身養血、歸尾破血,全用活血“,或說”歸頭補頭(包括頭頸和胸)、歸身補身、歸尾補四肢“,但實際上不必拘泥。臨床應用市面所售一般都以全當歸供應。如條件許可加以細分時,可按以下原則選藥:用于改善血循環,或入解表劑時,以全當歸較好;用于治貧血和調經時,以歸身較好;用于治跌打瘀腫、關節屈伸不利時,以歸尾較好。商品過去規格繁多如葫首歸、原來頭、常行歸、歸腿、歸尾等,現簡化為1~4等當歸,和1~4等歸頭兩種,均按支頭大小分等。一等當歸每0.5公斤20支以內,二等33支以內,三等55支以內,四等55支以外兼有歸腿,但最多不超過70%,油條不超過10%。當歸頭(葫首)一等20支以內,二等40支以內,三支60支以內,四等80支以內。